华润贿赂遭遇尴尬的执法局面:是行规还是法规?

发布时间:

    9月11日下午,重庆市工商局14楼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因为商业贿赂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华润。

    列席会议的还有重庆市委督察办。一位工作人员不停地进进出出递送资料——不仅是华润涉嫌商业贿赂的材料,还有媒体近期质疑重庆“地方军”围剿外地啤酒商的稿件,以及重庆市工商曾于“3·15”期间对重庆啤酒进行查处的存档,“以证明我们没有地方保护”。

    一场以“治理商业贿赂”为名的行动,社会上却演变成对“地方保护”的质疑。这是一个尴尬的执法局面。

    争议颇大的查处

    对重庆市工商局来说,这是一次意外张扬的办案。华润雪花啤酒(中国)公司的高调反驳,让工商局坚定了尽快定案的决心。

    据知情人士透露,华润蓝剑(广安)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涉嫌商业贿赂案,“最短将在一周内结案。如果查实,将没收华润的所有非法收入。”而根据工商局目前的调查,华润付出的营销费用为380万,由此销售出的产品价值1亿元。

    但是华润不服。在9月5日发布的公开声明中,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对定性表示质疑”:在重庆市场上,这种啤酒的营销手段非常普遍,我们对重庆市工商局把雪花啤酒的一些营销行为定性为商业贿赂,表示不解。华润公司将这些疑问写成申诉书,递送到了国家工商总局、重庆市委等部门。

    9月8日,重庆市工商局副局长陈速与公平交易处处长陈建川去了北京,向国家工商总局汇报该案。

    事情开端于8月23日下午两点,重庆市工商局统一对渝中、巴南、南岸三区的雪花啤酒经销商进行查收。

    9月9日,记者看到重庆渝中区渝桥食品饮料公司的两个库房空荡荡的,只零星散放着两三堆啤酒包装。当日的查收,这位经销商被冻结了约16万元的货物,是这次行动中损失最大的经销商。8月25日,对雪花啤酒的查收开始向江北、沙坪坝等区蔓延。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工商局开始了对经销商和终端销售商(餐饮店老板)的调查问话。江北区经销商谢强(化名)在一周多的时间内,去工商局协助调查了6次。“现在经销商和终端商家都有种恐慌:卖华润好像是犯罪。”谢强说。

    这对以夫妻店为主的华润经销商和终端零售商是个致命的打击。“可以说,雪花在重庆的网络快死了。”谢强说。

    据华润雪花重庆办事处经理费继承告诉媒体,华润雪花在重庆共有49户一级批发商,820户二级批发商,截至28日晚,华润雪花在重庆的一二级经销商已有1/3被封杀。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润对工商局的抗议中,没有对事实辩解。费继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给终端一点好处,在业内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行规。而这种行为,不仅雪花,有其他啤酒企业也有,包括重啤集团的山城啤酒。

    而记者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经销商也一致认为,给进店费,给消费者好处,是“有市场竞争开始就存在的行规。”

    因为对行规的一致认可,使得这次工商局的行动,为人注意的不是促销行规的罪与非罪,而是为什么在行业通行的情况下,独独是外来“攻城”的华润受到调查。

    是要坚持以“行规”的名义讨公道,还是放弃自己用4年时间艰难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华润面临着选择。

    行规的来历

    如果要看一些踩着法律边界的促销行为如何成为行规,并最终成为商业环境的一部分,重庆的啤酒市场无疑是一个样本。

    重庆的啤酒市场历来是众多啤酒商觊觎的地方。市场营销专家史贤龙说,“很多啤酒品牌已经与城市的文化、情感联系在一起,是当地人的精神符号之一”。重庆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城市。

    1958年就建厂的重庆啤酒厂,已经将“山城啤酒,知心朋友”这样的口号,牢牢锲进了重庆人的记忆。以山城啤酒为主打的重啤产品,始终牢牢占据着这个市场80%以上的分额。

    谢强在转向经销雪花啤酒前,曾经是山城啤酒7年的签约客户。他回忆到,在整个城市只有山城一家的时候,“就像个大爷,有时候要提货,还得请客吃饭。”

    山城的销售网络在成立之初,就和同属重庆轻工业系统的一些公司结成盟友,比如糖酒公司。直到今天,糖酒公司依然是重啤最大的经销商——惟一的一级批发商。

    在几乎没有竞争者的时候,重啤要的只是市场秩序。经销商要进入这个庞大的网络,分享山城啤酒独家经营的利润,要交给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