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张文中的物美

发布时间:


  
    长期在北京以“托管”方式发展的物美,一年间接连进行三大并购,进入两大新区域,令外界充满怀疑,张文中的“出事”更使其未来不可捉摸

    因实际控制人张文中遭调查,物美商业(HK 8277)至今已停牌一月有余。张文中于2006年11月12日辞去物美商业董事长职务,随后又在11月27日辞去执行董事一职。此前,物美商业已终止了一项金额达6.69亿港元的配售融资协议,而从创业板转至主板的计划仍未有下文。

    张文中的创业伙伴吴坚忠接任董事长一职,而物美商业同时声称,张文中的辞任并不会影响公司的业务运营。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物美商业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因为其发展模式已深深打上了张文中个人的印记。

    在并不活跃的创业板上,物美商业从2003年11月上市以来,一直是绝对的明星,其股价累计涨幅接近4倍。支撑其强劲走势的是不断攀升的业绩,物美商业的营收从2002年的10.98亿元增至2005年的39.19亿元,净利润则从0.27亿元增至1.65亿元,而2006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已达至2005年度全年水平。



张文中

    而从2006年初开始,物美商业扩张的步伐明显加快,接连出手并购。2月,物美商业欲出资2.535亿元收购美廉美68%股权(后又调整至2.795亿元),加上将增资扩股至75%所需的1.2亿元,总代价近4亿元;之后又以1.767亿元受让新华百货(13.31,-0.67,-4.79%)(SH 600785)27.70%股权(股改后增至29.24%),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就在停牌前夕,物美商业还计划以11.42亿港元收购江苏时代超市50%股权。

    短短一年时间内,物美商业在并购上已投入超过17亿元,从华北区域扩张至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外界由此担心其整合能力及资金压力。而在核心人物张文中遭调查之后,业内更是加深了这一担心。花旗在2006年11月下旬便将对物美商业的风险评级从“低”调到“高”,并认为其完成现有收购项目的能力及其在收购、租金谈判及政府关系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区域发展

    物美商业原本于2006年11月9日和花旗集团订立了配售协议,欲以6.60港元/股(物美商业股份在10月份1拆为4)的价格配售最多101313000股,以筹资6.69亿港元。但仅6日后(15日),物美商业便宣布终止了这一配售协议,此前其已从11月13日开始停牌。这一突然变化使得市场上原本流传的张文中被调查的消息日盛,最终在11月20日由公告证实。

    物美商业这一夭折的配售计划与之前宣布的一项收购密切相关。2006年8月,物美商业以全资子公司物美国际的名义向方坚兄弟控制下的CS投资收购Times50%股权,从而间接拥有江苏时代超市50%股权。该项收购总代价为11.42亿元,物美商业拟以5.75港元/股的价格向CS配售9929万股(总价值5.71亿港元),剩余5.71亿港元则需以现金支付。

    时代超市目前拥有48家店铺,主要在江浙一带经营,其2005年度营收为28.48亿元,净利润达5596万元,2006年度则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物美商业新任董事长吴坚忠称,收购江苏时代超市,除了看中其优良的业绩外,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公司完善在华东的布局。此前,物美商业的母公司物美控股曾自2001年起便进入华东地区,但进展并不顺利。

    物美自1994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收购于北京市场排名第四的美廉美之前,物美商业已在2004年初通过收购及托管方式获取了排名第三的超市发的控制权,进一步巩固了区域优势。

    吴坚忠认为本土零售企业在突破资金、人才、管理问题前,不宜全国开店,而是应该利用在某一区域的连锁规模优势,迅速做强。如果北京、上海等区域的本土零售企业这样做起来,在一个城市开很多店,那么这些本土企业就是外资零售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果跟着他们到处分散的话,就把你有限的力量分散出去了,所以要把拳头握紧。

    张文中也明确表示,物美下一步仍然会坚持区域化的发展战略,希望以区域化的优势,构成全国优势。他还透露说,今后五年物美将成长为全国性的企业,但会一步步实现这个战略,不会一下子到处开店,这样会增大成本,形成不了区域竞争实力。 

 加速收购

    尽管坚持区域化发展战略,但这并不代表物美就会死守北京一地或者华北地区,在条件合适时,物美同样会毫不犹豫地抢占有利位置。吴坚忠表示,北京的优势对于将来在这个区域里开展工作是非常有好处的,然后再以这样的影响力向天津、河北快速发展。

    2003年4月,物美与天津商委等单位签署协议,将共同对天津市商业网点的布局、业态结构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