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归A股及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等方案尚无法在短期内落实的情况下,5月13日,国美通过建议配售现有股份及以先旧后新方式认购新股份和发行可换股债券,集资总额约65.5亿港元。几乎同时,在国内中小板上市的苏宁,股东大会同意公司非公开发行7300万股,发行价格不低于33.3元/股。
家电连锁巨头风光无限
从已披露的最新定期报告看,国美、苏宁均风光无限,实现了良好的业绩。苏宁2006年净利润7.2亿元,同比增长105.43%;2007年一季度12628.58万元,同比增长201.69%。苏宁还预计,其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70%至100%,而2006年中期是25700.93万元。
国美充分体现出并购永乐的协同效应,2006年净利润8.19亿元,同比增长64%;2007年一季度1.69亿元,同比上升75.1%,如撇除华平可换股债券衍生工具公允值重估所造成的财务帐面亏损1.5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实际达到3.21亿人民币,比2006年1季度大幅上升231.8%。
家电连锁巨头的盈利模式依然没有改变。苏宁的其他业务利润贡献最大,2006年达到13.46亿元,较上年的9.68亿元增长约39%。其中,供应商支付的广告促销收入、进场收入、商品展示收入及广告收入达12.61亿元。由于其他业务支出只有0.78亿元,在外界眼里,家电连锁巨头主要不是卖家电产品赚钱,而是凭借渠道获得了丰厚利润。
在家电连锁巨头看来,规模扩张的优势逐渐凸现。苏宁称,公司连锁规模不断扩大,终端营销能力的加强及与原有连锁店经营逐步趋于成熟,使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56.42%。据了解,苏宁在去年新进入3个省份、29个地级以上城市,新开连锁店136家,使连锁店总数达到351家。
家电连锁巨头的好日子,还得益于国内家电消费升级。据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CMM)的数据,2006年国内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总规模约为65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约23%。在分类商品中,平板彩电、通讯、电脑、数码相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苏宁通讯产品的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增长3.46个百分点,毛利额增长141.51%。
边扩张边与上游厂家“修好”
此次国美、苏宁的融资,首先都是为了进一步扩张。苏宁打算新建250家连锁店,按照其2007年规划,将强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的布局,并进入海南、宁夏两个空白省份。根据国美2007年的开店计划,上市公司部分计划新开设170家门店,此次集资资金部分用于支持新网络的布局。
伴随着连锁网络扩张,家电连锁巨头重要的是做好物流配套。连锁门店数量的增加,使门店分布进一步分散,只有通过物流平台的建设,以采购整合为平台带动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发挥连锁的边际效应。据悉,苏宁的增发几乎都用来建物流,而国美物流约占本次集资资金总额的20%,以直接降低国美的经营成本。国美计划在全国7个地区建立庞大的物流系统,投入的资金将首先用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的物流中心建设。物流是连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直接关系到运营商的成本,并体现在配送服务的能力上。表面看,家电连锁巨头间的竞争是门店盈利能力之争,实际却是决胜于物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国美此次募集资金中的约40%,将用作一般企业用途,其中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优化流动资本及营运模式,进一步加强与供货商的关系,尤其是修改与供应商的结算条款,缩短应付账周期。可见,家电连锁巨头已经意识到,渠道商与供应商的双赢,才是家电行业的健康方向和发展趋势。如果把上游生产厂商压得喘不过气来,渠道商的持续发展又如何得到保证。在行业内,生产厂商一直探寻“第三条发展道路”。上月末,格力电器已发行总股份的10%,被转让给了出资成立“京海”的10家格力主要经销商。业内人士评价,格力电器将经销商重新纳入其资本框架,以确保自身在今后市场争斗中不败的地位。生产厂商与经销商利益捆绑,对家电连锁巨头是一种“对抗”。
国美、苏宁双双通过融资展开新一轮竞争,看似“美苏大战”升级,实际巩固了各自在家电连锁行业“双寡头”时代的竞争地位,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