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拟再发10亿消费券引发争议
杭州即将进入“券”时代!近日从杭州市财政局获悉,继年初发放1亿元消费券后,本月底杭州将启动第二阶段消费券发放计划,与前次相比,这次发放的消费券总额不仅提升到10亿元,受惠对象也从困难户、学生等低消费人群扩大到企业员工、普通市民等中等消费人群。
发放如此巨额的消费券会不会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对此,杭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由于这部分资金本来就是政府补贴给企业的,只是转化为消费券的形式发放,因此不会影响市区两级财政的收支平衡。不过,对于消费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专家们却存在着较大分歧。
针对各地发放消费券日益盛行的做法,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大器认为,发放消费券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拉动内需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方法在国际上也很流行。从有关的分析来看,发放消费券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的确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不过,在消费券发放过程中,有些具体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发放范围、适用范围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则认为,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这实际上是一种输血型的干预,这种“输血”起到的仅仅是替代效应,即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来替代消费者花钱消费。但这样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百姓用消费券购物后,就会把原本应该由自己支付的钱存到银行里,还是不能增加消费规模。而且由政府补贴发放消费券容易造成人们懒散的陋习,一旦政府停止这种输血干预,就会导致市场活力的严重下降。孙立坚表示,要拉动内需,提高消费规模,最关键的是要让消费者自愿的去消费。现在百姓之所以不愿意消费,就是因为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与其通过发放消费券来拉动消费,还不如将这笔政府的资金用作社会公共资源的投资。
(新闻晨报)